WFU

2021年7月9日

Bertolotti syndrome 下背痛治療案例分享

作者:蔡宗穎 醫師 (Tsai Tsung-Ying, MD)



先說結論:

  • Bertolotti syndrome是個先天性的脊椎變異,主要是第五腰椎的橫突變異增生,導致腰椎薦椎變形化(LumboSacral Transition Vertebrae;LSTV),進而導致此增生與薦椎或是髂骨產生假性關節或骨融合,並出現增生硬化等退行性病變。
  • (圖 A)顯示正常第五腰椎的橫突,(圖 B)顯示過度增生肥厚的第五腰椎橫突,同時與右側薦椎上端關節化,(圖 C)顯示此不正常的增生形成,與薦椎形成假性關節,合併此關節水腫發炎,同時導致雙側腰椎小面關節的不穩定;以及因肥厚增生的橫突而有神經的壓迫,此即為Bertolotti syndrome。
  • 本篇文章介紹Bertolotti syndrome非開刀之處理方式,結合增生注射治療 & 高頻熱凝神經阻斷治療,以超音波導引及術中 X光雙重定位,將修復藥水注射至組織受損病灶處,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、及最安全滿意的治療品質。


案例分享:


  • 41歲男性,雙側下背痛近10年,左側症狀較嚴重,期間曾接受椎間盤部分切除手術治療,但疼痛持續,無法彎腰搬運貨物等工作,同時曾接受針灸、推拿、復健、藥物治療後未改善,因不想再次接受脊椎手術,故轉介至本院接受介入性疼痛與增生治療。
  • 如上圖術前 X光顯示,病患第五腰椎左側橫突肥厚增生,與薦椎形成假性關節,以及雙側腰椎小面關節及骨盆的不穩定,同時導致脊椎側彎疼痛。

治療步驟:


  • 首先用超音導引方式,用自體高濃度血小板(PRP) & 高濃度葡萄糖,增生注射至病患Bertolotti syndrome假性關節病灶處,以減少此關節退行性病變,同時注射至雙側薦髂關節及雙側腰椎小面關節,以增加整體脊椎穩定性。


  • 經超音波導引穿刺針至病灶後,同時再經術中 X光確認,增生藥水可注射到此病兆關節內(Intra-PseudoArticular Injection),以達到最佳修復治療效果以及關節結構的穩定。

  • 第二階段,進行高頻熱凝神經阻斷疼痛治療手術(Radiofrequency;RF)

  • 我們針對雙側 L3/4、L4/5、L5/S1小面關節疼痛神經(Medial branch),用攝氏80度溫度(Thermal RF),射頻燒灼此疼痛神經,以減少疼痛,增加病患生活品質。
  • 同時針對左側L5/S1 (第五條神經根;L5 spinal root) 進行脈衝射頻治療(Pulsed RadioFrequency; PRF),經由脈衝射頻產生神經調節,減少炎症及其相關疼痛症狀。

  • 治療過程如上圖所示。
  • 針對脊椎等重要深層結構,經由超音波導引及 X光輔助確認,可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。
  • 傳統高頻熱凝治療往往有時效果不佳不長久,因治療疾病並非單純止痛而已,而須評估身體整體結構,經由增生修復注射治療,利用超音波導引、X光輔助雙重定位,將修復藥水注射到肌腱韌帶受損的部位,重新啟動自我修復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