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3年9月30日

腳踝扭傷怎麼那麼難好?骰骨症候群、骰骨錯位症候群、骰骨脫位錯位、骰骨卡住、Cuboid syndrome、Cuboid subluxation、Locked cuboid

作者:蔡宗穎 醫師 (Tsai Tsung-Ying, MD, DC, CIPS)


腳踝扭到、腳踝翻船、翻腳刀,
是人的一生都會遇到的問題,
常常病患看診會詢問,
​ ​『骨折都長好了,怎麼腳踝活動還再痛?』
​ ​『在外院打針都打了,都還再痛,是怎樣呢?』
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
...........(遇到這樣問題,要先深呼吸停3秒)
​ ​ ​ ​ ​ ​ ​
為什麼腳踝扭傷會那麼難好呢?
其實原因有很多,
其中,骰骨症候群骰骨錯位
​我想絕對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。

如何客觀的評估、有效率的治療,
​後續護具、貼紮如何使用,運動如何訓練,
​茲分享個人治療心得,整理給大家做參考,
​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些幫助!


定義:骰骨錯位症候群
  • 骰骨(Cuboid)是在足部像骰子般的小骨頭,前面連結著兩塊蹠骨,後面接著跟骨。
  • 骰骨位於外足弓上,為外足弓最重要的Keystone(拱心石),有穩定足弓、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  • 骰骨綜合症 (Cuboid syndrome)又名骰骨脫位錯位(Cuboid subluxation)骰骨卡住(Locked cuboid),就是因為骰骨關節韌帶損傷、錯位不穩定,引起外側腳掌在走路時感到疼痛不適,因此不敢太用力踩踏,而形成墊腳尖、搖擺的避痛步態。
  • 這種偏移重心與動力鍊,用久將導致更多部位如膝、髖、臀、腰,甚至背頸部的疼痛、關節炎,導致整體骨架結構不穩定,產生全身慢性疼痛

成因:
  • 小腿足踝外側有腓骨長肌(Peroneus Longus),懸吊在骰骨下方,平時會對骰骨產生一個相對於跟骨而言外翻(Eversion)的力矩,平衡腳踝內翻/外翻;內旋/外旋等穩定度。

  • 第一種原因急性、外力:當腳踝內翻(Inversion)劇烈扭傷,外側的腓骨長肌(Peroneus Longus)便會被猛力地拉扯,把連接的骰骨扯鬆,並同時撕裂了附近的韌帶,造成骰骨關節往內旋轉錯位;及周圍韌帶的不穩定。
  • 第二種原因重複地疲勞、過度使用骰骨附近的腓骨長肌,逐漸拉扯骰骨導致移位。可造成重複性勞損的運動包括長跑、跳舞等。如芭蕾舞表演者,常會因為需要墊著腳尖,造成足部韌帶不斷承受微小的創傷,最後導致關節不穩定、錯位疼痛。

加重因素:
  • 體重過重。
  • 足弓不穩、後足跟過度旋前、扁平足。
  • 穿太軟的鞋、無支撐性的鞋、不適當的矯正鞋墊。
  • 重複性勞損的運動,如溜冰、芭蕾舞表演者等。

症狀:
  • 腳掌外側在走起路時,感覺不自然。
  • 腳掌在走路時好像踩着異物一樣,但不適感通常只有將負重在患腳時才會發生。
  • 外側足弓、骰骨周邊出現突出腫脹,按壓疼痛,疼痛感會放射至內側足弓或第四、五腳趾。
  • 足部乏力、足弓穩定度不夠、無法走遠、走久腳會痠。

診斷:
  • 理學檢查:中足內收測試(Midtarsal adduction test);中足旋後測試(Midtarsal supination test)。
  • X光:影像不易看出此關節是否有脫位,但仍需X光檢查,排除相關結構是否骨折、撕裂性骨裂的情況。
  • 超音波:可評估骰骨跟骨間的韌帶群(CalcaneoCuboid joint),如Bifurcate ligament & Dorsal CalcaneoCuboid ligament (DCC),是否有損傷造成不穩定,同時可在超音波影像下,做動態按壓測試此關節,評估是否有疼痛及不穩定。

治療:
  • 建議先讓錯位骰骨關節復後,搭配增生注射修復損傷韌帶群,增加穩定度避免復發,再一到兩週Eversion 石膏固定
  • 後續護具貼紮穩定保護四週,逐漸增強腿足部內外側肌群,以增加足踝關節的穩定度。
  • 搭配矯正鞋墊,雙足足弓肌肉平衡訓練。

案例分享: